課程:《龍樹親友書》講解
日期:2016.5.15(第二篇)
授課:堪布 扎西尼瑪
口譯:張昆晟 老師

下面一個偈頌「如來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與僧眾,施戒天尊六隨念,各功德資常憶念。」這一段要談的是一個法門,叫做隨念功德,也稱為六隨念的法門。什麼叫做六隨念呢?就是要去憶念六種具足功德的事物,隨念就是憶念的意思。第一個叫做隨念佛;第二個是隨念妙法;第三個是隨念僧眾;第四個是隨念佈施;第五個是隨念持戒;第六個是隨念天或者是隨念天尊,合稱六隨念。

首先是隨念佛陀,佛的名號有不同的面向,第一個名號稱為勝者、勝利者,為什麼稱為勝者呢?意思是說佛陀完全勝過了煩惱、勝過了妄念、勝過了所知障,所以佛陀完全沒有二障,沒有煩惱障也沒有所知障,所以稱為勝利者、勝者佛陀。另外呢,佛陀這個詞還有一個層面叫做廣覺,廣是廣開、廣大的意思,覺是覺悟的意思。什麼覺悟呢?是醒覺覺悟,從無明的沉夢當中醒覺過來,所以稱為覺。廣是指佛陀如實了知萬法的智慧,完全開展,所以稱為廣。因此佛陀這個名詞也有廣覺的意思、也有勝者的意思在裡面,我們要從這個不同的功德面向去憶念佛陀,這叫做隨念佛。

接下來是隨念妙法、隨念法寶。我們在隨念法寶的時候,要怎麼樣憶念法寶的功德呢?我們要從兩個層面去憶念。一個是道諦的功德、一個是滅諦的功德,就是四聖諦當中的道跟滅。什麼叫做道諦呢?在這邊所講的,從道諦的角度來談法的時候,指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也就是已經證得了菩薩見道位跟修道位這兩個層次的勝者菩薩,他們心中所擁有的智慧功德,是道諦的功德。道諦的功德就是能夠見萬法空性的那個智慧。那他所見的對象是什麼?就是萬法的空性。這個空性指的是對象。這個對象就是所謂的滅諦。當我們說空性作為滅諦的這個層面的時候,這個意思,也就是法的滅諦的意思。我們說,法的滅諦的層面指的就是證悟萬法空性的那一個面向。如果能夠了悟萬法本身是空性的,這樣了悟萬法空性的智慧,在內心相續當中生起的話,逐漸的我們能夠成就佛果,因此我們稱這樣子的認識跟了悟叫做隨念正法的道諦跟滅諦的功德。

再補充一下,前面所講隨念佛陀,佛陀的功德是能夠自然而然任運成就自利跟他利的,這樣子的勝利者稱為佛陀。再來呢,隨念妙法的法,除了剛剛所講的道諦跟滅諦的功德以外,他實際上是二諦無有錯亂的正法。也就是說從道諦的角度來講,他是結合是世俗諦而無有錯亂的,從滅諦來講的話,由於滅諦講的是諸法性空,那個是指勝義諦來說的,所以道諦跟滅諦的功德,實際上談的也是二諦無有錯亂,就是隨念正法的功德。
接下來是隨念僧,僧眾實際上是具足智慧跟解脫的,也就是說,僧眾並不專指凡夫的出家眾,而是指勝者、具足解脫跟智慧兩種功德者。所謂的智慧,指的是能夠了悟甚深空性的意義。解脫呢,是完全從三毒煩惱跟分別妄念當中獲得解脫。僧眾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我們從這個面向去憶念僧眾。

我們再多講一下僧眾的智慧跟解脫這兩個功德。所謂的智慧有幾種說法,比方說如實了知萬法,如理了知萬法,正確了知萬法,這樣子的了知都叫做智慧。解脫,是從負面力量當中解脫,比方說從頑固的心理解脫、從貪著性當中解脫、從固著性當中解脫,這個都叫做解脫。

接下來是隨念捨心。這個捨心實際上就是佈施的意思、是慷慨好施的意思,指的就是六度波羅密多當中的佈施度。佈施的功德從因的角度來講,有不同的做法,比方說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資財、將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受用、還有一些富裕的條件都能夠為他人做佈施,這也是屬於一種佈施的行持。或者是,證得了菩薩初地以上境界的這些勝者們,為了要饒意有情眾生、救渡眾生苦,自己的頭、手、腳都可以佈施給眾生,只要能夠利益到眾生,初地以上的菩薩連這些都能夠佈施出去的。我們要去隨念的就是這樣子的佈施功德。從果上面來講的話,佈施在將來能夠感得善果,比方說因為今生佈施的結果,來世可以感得包括錢財富足、生活寬裕或者是具足功德學問等等,這些都是佈施的果。我們在思考佈施的時候,就從這兩個面向,佈施的修行跟佈施所得的果去做憶念。

再來,我們應該要隨念清淨戒律的功德。有時候我們說清淨戒,有時候說律儀,有時候說戒律,都是一樣的,他包括了所有應該遵循的戒。比方說,小乘的別解脫律儀、大乘的菩薩律儀、密宗的持明律儀等等,或者是在家行者有居士戒。這些都是屬於清淨戒律、屬於律儀的範圍。當我們在隨念戒律的功德時,應當要瞭解,所謂的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一切功德的一個基礎、是所有善業百法的基礎。就像是大地能夠滋養萬物,能夠承載萬物,作為一切萬物生長的根基一樣,山河或者是高樓大廈乃至於在這個世間當中所有的生命,都是依附在大地之上而生存的,所以大地是孕育萬物、承載一切的根基。戒律就像是大地的身份一樣,所有的善業功德,所有正面的力量都以戒律為基礎。

再來就是隨念天或者隨念天尊。這邊講的天或者天尊,指的是天人,也就是人天善趣。那麼,天人在六道當中有什麼樣的特色呢,比方說他們擁有一切比較好的生命像是長壽啊、許多殊勝的果報、享受是無窮無盡的、一切心願都是能夠遂願而成就的,這些都是比起其他六道眾生更加優越的,所以我們常常說人天善趣又叫做增上生。用增上生來說明人天善趣,就是人跟天人的生命。但是我們要曉得,隨念天的時候,是要從成就人天善趣的因,去做思考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曉得怎麼樣才能夠成就人天善趣,唯一的因就是修習善業。你必須要用善業才能夠成就人天善趣的果,而不是隨隨便便的機緣偶遇就能成就人天善趣,就像我們珍貴的人生寶,並不是隨便就能夠遭逢的,一定是要有特殊的因緣,要有特殊的因,以善業作為因才能夠成就人天善趣的果。所以,當我們在講到六隨念當中的隨念天尊的時候,就是要去隨念如何成就人天善趣的善業的因。

下面偈頌是「身語意門當常依,奉行十種善業道,杜絕一切醇美酒,歡喜賢妙之維生。」
就是要針對六隨念當中的最後一個隨念天,繼續往下做說明,我們怎麼樣去隨念天呢?隨念天的內涵是什麼?

前兩句講到「身語意門當常依,奉行十種善業道」,這邊講的就是要奉行十善,奉行十善就是隨念天尊的主要內涵,包括了兩個面向,一個是奉行七種善業,另外一個是奉行三種道。奉行七種善業是從身的善業跟語的善業這兩個方面去講的。身的不善業有三個,就是戒除殺生、戒除偷盜(就是不與取,在沒有他人許可之下去用他人財物叫不與取)、戒除邪淫(邪淫就是不正當的性關係),這三種是屬於身體方面的不善業,要加以戒除。另外呢,就是語言的四種不善業,包括了說妄語(就是說謊)、還有離間語(就是離間他人的語言)、還有粗言惡語(就是講難聽的話)、還有綺語(就是說一些無關緊要、說三道四的話語),這四種是屬於語言方面的不善業。三種的身體不善業跟四種的語言不善業,加起來七種。如果你去做這些不善業的話,就成了七種不善業;如果你避免造做這七種行為的話,就成為七種善業。這七種善業是從身體跟語言這兩個面向來講的。另外呢,還應該奉行三種道,三種道是從內心方面去說的,第一個是你要避免傷害他人的想法,第二個是避免貪婪之心,第三個是避免邪見。這三種內心狀態要加以戒除,我們稱他叫做三種道。前面的七種善業加上後面的三種道合稱十善業道。

我們平常都說要奉行十善、戒除十惡。十惡指的就是剛剛所講的那十種狀況,如果你能夠戒除他、避免他,就已經做到了戒除十惡。如果能夠從十惡的反面,去積極的從事善行的話就叫做奉行十善。我們平常講的善惡取捨,主要是針對這十種在說的。

再來是「杜絕一切純美酒」,就是要戒酒的意思。為什麼要戒酒的原因,是因為酒會導致感官功能的衰退或喪失。比方說,酒醉之下自己的感官可能就不能夠正常的運作,乃至於自己的智能也不能夠正常的運行,要做什麼事情都會有一定的困難。在酒醉的情況之下可能會去傷害別人,可能會導致一些瘋狂的行徑,自己無法控制,心理上難以駕馭。所以要儘量的戒除酒類。

要戒酒的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因為,酒類往往會導致人們行為放逸。我們平時都非常講究不放逸的行持,因為,當你能夠做到不放逸的時候,才在能夠儘量的避免不善業,然後才能夠積極地去從事善法。也就是在不放逸的前提之下,我們在行善去惡的修行,會比較能夠正常的進行。如果是放逸的情況之下,很多事情可能都會做得不理想,你就沒辦法做的那麼樣的好,所以應該要遠離酒類,要戒除酒類。除了戒除酒類,做到不放逸之外,應該要去避免從事十不善業道,要儘量的以十善業道作為養家活口的方法。你要能夠去看到,不善業有如何的過失,去觀察善業有如何的功德,從這個方面去做考察,我們就會對行善去惡的修行感到興致盎然。如此一來,過著行善去惡並且不放逸的生活,最終能夠成就天人的果位,這個就是所謂的隨念天。

接下來要講的是六隨念當中的隨念佈施,就是隨念捨心。「知財動搖無實質,如理施比丘梵志,親朋貧者為他世,施外無餘勝親友。」這一個偈頌講的就是隨念佈施。首先,任何的財富都是無償性的,不管你有怎麼樣子的物質條件,如何富裕,財產享受再怎麼樣的優渥,這一切的本性都是不可靠的、都是會變化的、都會不斷減少、並非長存的。我們完全可以肯定,現在再怎麼樣的富裕,總有一天一定會破敗,總有一天一定會失去,這一點完全不需要有任何的懷疑,這是事物必然的結果。所以他是動搖性的、非恆常性的。雖然事物的本性是如此,但是我們總是認為他是常存的,他總會這個樣子一直延續下去。我們把信任感都放在這種事物恆常的本性上面,我們認為他是如此,但實際上事物並非真正恆常的,並非總是存在的,他實際上並不值得我們信賴,所以我們說他無實質,也就是他沒有任何值得你相信的地方,沒有任何真正的精華在那邊。我們就是因為不瞭解這一點,所以即使有再多的財富也往往不知足,有再多的享受也認為還需要更多,就顯得貪得無厭。

所以現在的問題在於,我們貪戀財富、貪戀享受、貪戀物質。而且,我們把他執著為常有的,把他當成是恆常不變的,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那我們要運用什麼樣子的正確方法,才能夠避免這樣子的問題,避免在物質、財富方面的貪欲呢?怎麼樣才能夠幫助今生跟來世,完全性的解決這樣的問題?答案就是運用佈施。用佈施的方法,來解決對於這些事情、事物常有的貪著性。那麼,講到佈施的時候,首先提到佈施的對象,「如理施比丘梵志,親朋貧者」就是對象。你能夠佈施的對象,首先第一個是清淨比丘,也就是對於所要持守的戒律,都能夠如理如實的、無有雜染的加以持守,乃至於非常細微的戒律學處,都能夠善加守護,如此一來,他就成為了清淨的福田,殊勝的供養對境,這個就是第一個佈施的對象。再來呢,還包括了像是婆羅門,就是這些外道的修行者稱為婆羅門,他們也可以稱為是佈施的對象,還有孤苦無依的輪迴有情,比方說缺乏飲食、缺乏衣物蔽體、非常的饑餓,在輪迴當中有那麼多受苦眾生,實際上都是你佈施的對象。另外呢就是善友,所謂的善友就是,不管對今生來說、對來世而言,都能夠有益於你的身口意三門的一切造作,能夠促進你今生來世在身口意三門方面的善業,這樣子的對象稱為親友或者是善友,他們也成為殊勝的對境,透過對這些對象的佈施,我們能夠避免對財物的貪著。

當我們在佈施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採取不清淨的佈施,所謂不清淨的佈施,主要是指以不清淨的心態去做佈施。比方說,帶著吝嗇心的佈施,就是一種不清淨的態度,我們要避免內心吝嗇所做的佈施。然後呢,佈施的物質也應該要清淨,就是非常純淨的物質。如果能夠屏除吝嗇心來做佈施的話,基本上也就能夠促進你所佈施的東西本身也是清淨的,所以要避免吝嗇的心態,然後要以清淨的物質來進行佈施。接下來要問的是,如此的佈施有何必要呢?下面就說到了「為他世」。為了來世的原因,「為他世,施外無餘勝親友」,從來世的角度來講,沒有比佈施更加殊勝的事情。也就是說,現在的佈施能夠成就來生的一切富足,比方說來世可能就自然財源廣進,自然一切的資財受用都源源不絕、善緣廣進,幫助你的人也比較多,周邊都是一派和樂,然後大家都對你比較歡喜,這些都是來自今生的佈施,乃至於順利的成辦五道十地涅槃的功德,都是來自於佈施波羅蜜多的薰修所得,因此現在修持佈施,將來能夠感得廣大的利益,從「為他世,施外無餘勝親友」的角度來說,指的就是佈施的必要性。

剛剛講到清淨佈施當中的物質本身要清淨,還有一個層面是說物質的來源,佈施物質的來源要清淨。比方說,你不能夠拿偷來的東西去佈施,也就是說這個所有權應該是要由佈施者自己所擁有的,自己擁有的東西拿去佈施,不是去奪取別人的東西拿來做佈施。如果竊取他人的所有物來做佈施的話,這個佈施就不能夠成為清淨佈施了。

接下來要講隨念戒律,「汝戒未失無缺憾,未混未染當依之,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前面兩句是講,應該要持守具足對治力的清淨戒律。什麼叫做具足對治力的清淨戒律呢?就是能夠避免違犯戒律的過失,避免破戒的缺點。如果能夠避免一切違反戒律的情況,就叫做具足對治力,就是避免那些負面力量。具足對治的情況去持戒,就是你所需要做的。

第一句講到了「未失無缺憾」指的就是具足對治、能避免缺點的清淨持戒。再來是「未混未染」,就是沒有雜染錯誤心態。什麼叫做沒有雜染錯誤心態呢?比方說,有些人持戒是為了要在今生獲得一些當即的好處,或者說希求來世人天善趣的果報所以去持戒,這樣子的持戒從心態上來講,並不能夠算是圓滿清淨的,所以不應該只是想著這個才去持戒。有些人持戒是為了要博取名聲,也就是說雜染了世間八法,持守清淨戒律的目的,是為了要讓人家對他有好的評價、有好的觀點,讓自己看起來好像比較莊嚴,這種想法也是不正確的持戒態度。所以我們在持守清淨戒律的時候,除了要避免破戒的過失之外,還有注意到就是「未混未染」,不要有錯誤的心態。

如果按照前面所說的,避免一切違反戒律的過失,並且能夠避免混雜的不正當心態來持守清淨的戒律,那麼戒律就確實如同大地一樣,是一切功德最根本。如同這邊所說的「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他能夠長養一切善法功德。從暫時上來講的話,人天善趣的果報也是依由持清淨戒律而來;從長遠來說的話,解脫乃至於一切直指的佛陀果位,他的根基也是來自於持戒。

我們學習《親友書》不要只是聽課而以。我們在這邊聽課之外,平常應該要試圖地去反復推敲他的文字,乃至於他所富含的意義,然後去禪修這些意義,甚至在生活當中加以實踐,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否則我們只是聽聞或者是口頭禪式的在嘴巴上去講,最終他成為一種非常廉價的事情。嘴巴上講這個佛法是很容易的,實踐才是真正困難的。我們藏族的俗諺說:口沫橫飛如同水泡,具體實踐如同黃金。就是說講得天花亂墜就像是水面的泡泡一樣,沒有任何真實的意義,真正的要領就如同黃金的溶液、純金的溶液一樣,是要透過你去具體實踐才能夠達成的。比方說我們都講要實踐佛法、要實修佛法,我們都說發菩提心的目的是為了要成就佛果,講得非常的志向遠大,可是在具體的社會生存上面,我們就應該要運用佛法,而不是把全部都放眼于未來,今生都不去管他。我們應該要試圖運用佛法在社會生活當中的每一個面向,比方說在社會上生存的時候遇到了苦難,我們運用佛法來加以化解;我們遇到與人之間的人事問題、人際關係的問題,要透過佛法讓自己的周邊氣氛是和諧的、是和睦的,在今生當中就透過佛法來達成快樂跟幸福的人生。當然我們說,佛法可以帶給來生,乃至於無窮無盡的、未來的保證跟快樂,這一點當然是沒有任何的懷疑,可是就今生而言,你也應該要具體的運用佛法,來創造今生的快樂,這點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的內心能夠具足善法的習氣,比方說,跟菩提心、跟慈悲心相印的習氣的時候,面對生活也會有很多不同的力量。比方說,不管在工作場合上面遇到任何的困境挫折、或者生活當中任何的苦難、一生當中有任何的逆境,由於你心裡面有著善法的習氣的緣故,所以心量會比較開廣,自信會比較強,我們說這樣的人通常會變得比較堅毅,比較能夠有擔當,別人再怎麼樣惡言相向、如何的批評,他也不會當成是一件非常礙眼的事,他會認為這不過是芝麻小事、隨他人去批評、隨他人去講,並不會受到這樣的事情所干擾。幾年就有一個漢地的師父跟我說過一句話,就是關於懂不懂佛法的人,在面對人生的時候有很大的差別。師父確實講得非常有道理,他說,同樣面對人生的苦難,一個懂得佛法的人,即使面對人生的巨變、遭逢大苦,他也覺得能夠承受,不會失去希望,他覺得總是事情還有可為,還是可以解決的,並不因此就氣餒;一個不懂佛法的人可能就無法承受。為什麼懂得佛法的人,不會因此就氣餒,覺得事情還是有轉圜的餘地,原因就是,他瞭解所謂的痛苦並非是常存的、並非一直都是這樣子而不可改變的,他會曉得說,現在的苦的情境也是可以改變的,是會變化。所以事情還是有可為的。這是那位漢地師父前陣子跟我講的這個道理,我覺得他確實講得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如果你懂得這樣想的話,不管是工作上面遇到的事情是否順利、或者說身體方面是否健康、家庭是否和睦,諸如此類的許多在社會生存、人生歷程當中的問題,都可以運用佛法來加以解決的。佛法也提供了很多讓我們從這些困境當中獲得解脫的具體方式,是非常有益的,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並不是單單的把所有的一切都放眼于來生,當然來生是很重要的,佛法一定是有利於來生的,可是,光是從今生來說,佛法都已經提供了很多社會生活、人際關係、跟你自己生命的歷程當中,可以帶來很多的快樂的方式。他已經有具體的方法了,所以我們應該要講究這些方法來加以運用,我認為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課程的講解到這邊告一個段落。我們在這兩個小時當中,針對吉祥怙主聖龍樹菩薩所造的《親友書》進行的講解跟聽聞,然後也對內容進行一番思考。做這樣子事情必然能夠積聚廣大的善業資糧。我們應該將這樣的善業資糧,如同前面所說的,為那些受苦的輪迴有情眾生,那些好似在曠野之中的盲人、不知去向的這些受苦眾生、或者是在三叉路口上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一些苦難的眾生,為他們做迴向,願他們都能夠從三有輪迴痛苦當中獲得解脫,乃至於成就佛陀的果位,我們為了這樣的目的而共同做迴向發願。

arrow
arrow

    bamaikon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