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龍樹親友書講解

日期:2016.5.22(第一篇)

授課:堪布 扎西尼瑪

口譯:張昆晟 老師

就像先前反覆向諸位再三叮嚀,三殊勝在修行的重要性一樣,在此我們首先應當發起「加行發心殊勝」的動機。

首先,加行發心殊勝方面,一般我們都會談到該如何發起正確的動機,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清楚了。在此我們主要應該思維的是,觀看六道的一切眾生,我們會發現,所有的眾生都希望獲得快樂,卻不知道該如何造就快樂的成因,所有的眾生都想要避免痛苦,但是,對於什麼樣的事情將會造成痛苦,卻渾然不覺。因此,所作所為完全都是創造痛苦的成因而已。這樣子的眾生,在善惡的取捨上面是非常蒙昧的,他們完全沒有一條正道可以追尋,非常的昏聵,就如同在曠野當中不知方向的盲人一般。看到這些眾生,我們應當心生,要令他們從痛苦當中得到解救的想法。我們想著為了要解救這些眾生,令他們脫離痛苦的支配,所以我應當要按照著吉祥怙主龍樹菩薩所造的《親友書》的內容去加以實踐,如此的心態就是加行發心殊勝。

用這樣子的心態發心之後,來進行佛法的聽聞、思辨與禪修是極其重要的。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假使不知其中之典故,於大密教將有不幸之過失”。意思就是說,對於事物必須要窮就他的根源、窮就他的道理,事物的本源。因此當我們面對佛語的時候、當我們面對經典的話語的時候,不能夠只是因為是佛陀所講的,或者是過去的智者、成就者們所講的話語就要所有的人普遍的接受,這是有一定困難的。也就是說,承認某件事情為前輩所說,這一點不足以令大眾產生堅定的信解,那是有一定困難度的,我們所需要的是正確的道理、正確的邏輯。

所以,有一個正確真實的道理作為依據,是極其重要的,假使我們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沒有加以善加觀察與分析,對於事物為何至此都沒有去加以分辨的話,那就很容易流於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情況。比方說別人說什麼你就應和著說;是是是就是這樣子,然後完全不加以做判斷跟分析。在人云亦云的情況之下,跟著盲從之後,才發現原來當初的決定是錯誤的,裡面有很多的弊端,這時候我們所要做的事情都已經推遲了,實際上就是為時已晚了。所以我們所需要的是,在還沒有從事某件事情之前,善加觀察與分析。從自己的角度去認識之後,才能確定是否應當遵循這條路。

整體而言,佛陀曾經講過的法門多達八萬四千法蘊之多,他的話語集結起來,成為了三藏的經典乃至於從密宗來講有四續部的教法。後代的祖師,包括了許多的智者與成就者們,他們留下來的著作也有很多的論點,他們都說了非常多的話語。按照他們的話語來觀察的話,其中有許多的特點,有很多殊勝的功德,能夠啟發廣大的利益。但是,到底這些教法、這些話語是否有益於我們自身,是需要去觀察的,我們必須要去看他到底是不是能夠真的幫助到自己。對於自己來說,今生跟來世是否真正能夠透過這些話語而蒙受好處,這個是需要加以好好瞭解的。僅僅只是憑著”這是他們的話語所以我信受,所以有用”,光是這一點是不足以讓我們能夠確信。

比方說,當我們稱讚著佛陀的話語是多麼的善妙,是多麼的美好。或者是這些智者、成就者的話語是多麼的善良美好時,我們必須要曉得他們之所以善妙美好的原因,而並不是說只是因為他們是經典、他們被書寫成為文字,然後供奉起來放在佛堂裡面、放在一個房子裡面,然後堆滿著經典像一個藏經閣那樣就叫做善妙美好,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必須要曉得這些話語之所以善妙的道理何在?他之所以甚深,為什麼稱他甚深這個道理又是何在?說他有益,到底是如何饒益今生的?怎麼樣對今生產生好處?他如果能夠饒益來生,那又是怎麼樣子對來生產生好處的?在心態上面我們應當要抱持什麼樣子的心態?這條道,循序漸進走起來該是怎麼樣的一個程序?這些事情都是需要我們去關注的,當我們聽聞教法、思辨教法,還有針對教法的意義去做禪修的時候,實際上解決這些具體的關鍵。

所以我們就需要如此的精進付出與努力,在自己這一生當中盡可能的去精進於此道。過程當中產生任何疑惑、不解的地方,應當向堪布、善知識們善加的詢問,然後能夠釋疑解難,並且呢在我們從自己的角度當中,去努力的聽聞跟思辨、善加的禪修。如此一來,我們會確信佛法當中所講的道理是屬於正理。並且具有無上的功德,值得我們去追求,我們必然應當追求這樣子的正理跟無上功德。會確信,如果不按照這樣做的話,是絕不可行的。我們應該要朝著這樣的方面去努力。

透過我們自己的理智去分析事物、去觀察事物,我們從基道果的不同面向加以分析觀察之後,可以瞭解佛法的基的功德,所談的基的功德是什麼?道的功德是什麼?果的功德是什麼?其中的特點如何超勝於其他的道理,然後具有什麼不共、獨到的見解,這方面我們都會透過自身的分析跟觀察而產生體會。因此,在這樣的體會之下,我們將會認識到,為了要得到如此的功德、成就如此的果位,我們應該要付出努力。如此一來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就會產生興致。除了興致高昂之外也會讓自己內心歡喜。這就是了解事物的真正正確的道理、瞭解他的正因、瞭解他的真實的狀況所產生的好處。如此一來,我們對於這些佛理所懷有的信心跟清淨見就成了正確的信心跟清淨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把握住了他真正的道理、我們把握住了他確實的狀況,在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之下啟發的信心,是經由自己的智慧、分析跟觀察所得到的,因此這樣子的信心跟清淨見將會是正確而且不會動搖、不會變化的。

當我們談到信心,不管這個信心是針對佛陀的、菩薩的或者是針對自己的根本上師而來的信心,他都可以概分為兩類,這兩類信心的區分方式就是;是不是依循著正理、是否依循著分析,對於是事物的真相的瞭解來做分別的。第一種就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信心,也就是並不考慮為什麼要這樣子信?那個原因何在?他的真正的道理何在?他並不加以考慮而是隨著別人的話語而轉,人云亦云的信心。這樣的信心並不穩固,因為假使你在人云亦云的情況之下,對於某件事物產生了信心,或者是對某人產生了信心,最後當你看到你有信心的那個對象,他有了某些缺點、他缺乏你以為的功德、或者在他的身體語言、或者內心方面的表現不令你接受,這個時候就會產生了退失信心的情況,因為你當初的信心並不是立基在某種可信的基礎上面,這是第一類不知其所以然的信心。第二個是知其所以然的信心,就是說經過長時間的相處觀察,你對這個對象的信心並不是建立在別人跟你說,然後你聽別人的意見的這種盲從上面,而是善佳去分析這個對象,從身體外在表現上面有什麼樣子的功德跟優點,從語言、內心方面各有如何的功德優點,之後你對他產生一種信任,進而產生信心,這樣子的信心就是最好的信心、最穩固的信心。

所以在佛教當中才說有兩類人,一類叫做隨信,隨信心而發展;另外一種叫隨理而發展,隨真理而發展。隨信而發展就如同前面所講的那一類,不加分析,不管事物背後的邏輯是否合理,只是隨著自己一種信念就加以接受了。另外一類呢,就是透過自己智慧的力量去加以分析跟觀察之後,他追隨的是正理,追隨的是事物的真相,而這樣子去做修行的人。

因此在我們的一生當中,不管從事什麼樣子的工作、學習什麼樣子的領域,都應該要著重於運用自身智慧的力量,去對事物加以評斷跟取捨。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子做的話,就不至於導致最後錯誤或者是迷亂的結果。

我們在這邊也不是要否定,對於那些有智慧的人、或者是對於殊勝對境產生信心的這種事情,我們並不是否認這樣的事情。比方說有些具有功德、具有智慧的堪布或者偉大的上師,我們應當也要對他們懷有信心。信心跟理,這兩件事情應當是並行不悖的,也就是說我們剛才是強調要有理智或者說要認識到真理,以真理為憑據的重要性,實際上在接受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盡可能的做到這兩者並重。

再來,我們回到正題上面,來講《龍樹菩薩親友書》。上次跟大家提到了龍樹菩薩的生平事蹟,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包括為什麼有龍樹這個名號,上次提到是因為他到龍宮去,從龍宮引請回很多的經典,包括了《般若經》在內的許多經典,所以他後來被人家稱為龍樹,那個龍是來自於龍宮這個名字。一般在講到龍樹的名稱來由的時候,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當他出生的時候,天空就發出龍樹的聲音,因此他得到了這個名字,有這樣子的一種說法,另外一個說法就是上次課程當中所講的,他到龍宮去迎回《般若經》,所以後來得到了這麼一個名稱,總而言之他是一位非常稀有不可思議的大德。

請大家看到講義的第一頁,最下面這個偈頌,我們接著上次的課程往下講。「施戒安忍精進禪,如是無量智慧度,圓滿趨向有海岸,成就如來正等覺。」在這邊講到的是,為了要能夠成就解脫跟一切智智的佛陀果位,所以我們應當要具足方便善巧。所謂的方便善巧指的就是,要能夠成辦佛陀果位的方法。那麼具體的方法是什麼呢?具體方法就是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智慧,能夠超越三有輪迴而到達彼岸,也就是修持六度波羅蜜多。

如此,包括佈施在內的六度波羅密多,實際上是要在內心當中去實踐他的。

我們稍微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六度,六度當中第一個是佈施度,指的是一種捨心,能夠施捨出去的心態,比方說假使為了其他眾生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身體、性命、自己的一切享受都能夠佈施出去,有這樣子的捨心,就可以說是具足了佈施的修持。

如果能夠具備這樣子的捨心,就等於是自己內心相續當中能夠擁有佈施。

再來,持戒是指,不管自己曾經接受什麼樣子的律儀戒律,心裡面要有一種能夠不沾染戒律的過失、不沾染任何戒律方面的缺犯、正確持戒、清淨持戒的一種動機,要能夠擁有這樣子完整無缺的動機才稱為正確的持戒。

所謂的安忍是指,當對方外境或者是仇敵,對我們的身體語言跟內心造成如何的傷害,都能夠加以承擔、都能夠忍受,這個就是安忍。

接下來是精進。從一般的用法當中來講的話,精進可以適用在很多的方面,比方說經商需要一定的精進心,乃至於有些人行不善業,都非常的努力,這些都可以說是精進。可是如果我們從六度的框架下面來講精進的話,所謂六度所指的精進度,他是對於善法的興致,對善法非常有興致、非常投入於其中才叫做精進的。比方說你對於實踐六度非常的努力,這樣子的精進心才符合六度波羅蜜多所講的精進度,或者是,你對於內心相續當中,如何培養循序漸進的道次第功德非常有興致,這樣子的內心狀態叫做精進。

再來,禪定主要是指內心專一,也就是專一於善法上。由於專一於善法上就不會有各式各樣的妄念,比方說貪嗔癡三毒煩惱。由於專注在善法上面,所以遠離了三毒煩惱,這個是禪定的功德。

再來,智慧主要指的是兩種無我智,也就是”了悟諸法人無我,了悟諸法法無我”的智慧,就是人無我智跟法無我智,這兩種智慧就是我們所要談的智慧度。是一種一五一十的確實了知萬法的本性,這樣子的內心狀態。

所以我們前面就是用比較概略的方法,來認識六度波羅密多的意義。我們如果要自我檢討到底是否具備六度波羅密多的實修,有沒有真正在實踐六度波羅密多,就要從剛剛所講的概略認識上面去加以觀察。

在此,怙主龍樹菩薩怎樣勸戒我們呢?後面兩句說「圓滿趨向有海岸,成就如來正等覺」,其實這是一個勸勉呼籲的話語。他說,請你要超越三有,那個「趨向」就是超越、躍過,躍過三有輪迴的海,到達彼岸的意思。他又說,透過內心相續當中薰修六度波羅密多的功德,你將會超越三有輪迴的大海,「有海」的「有」,就是指三有輪迴,你能夠渡過三有輪迴的大海到達彼岸,所以能夠遠離輪迴。過了三有輪迴大海的彼岸,就是「成就如來正等覺」,就是能夠成就菩薩乃至佛陀的果位。他說,請你這樣子做。

接下來看下一個偈頌,「何者孝敬父母親,彼族具梵阿闍黎,供養彼等今名揚,他世亦轉善趣中。」

這邊的「何者」就是任何人,假使有人能夠孝敬父母親,還有「具梵阿闍黎」這樣子的話,將會獲得人天善趣的果報。孝養父母是從今生的角度來講,在這個世界上對我們恩德極大的,當屬自己的父母親,應當加以孝敬,也就是不去違逆他們,在身口意三方面都儘量的做到慇懃的侍奉跟供養,這個是孝養父母。「彼族具梵阿闍黎」就在說這一類的人,他們同樣的也會恭敬梵天、恭敬天神還有阿闍黎,「彼族」就是指這一類的人。對於大梵天這樣子的世間主宰,或者是對於世間的天神,恭敬他們的功德。然後對於在今生當中為我們指示正道、指示無有錯謬的修行之路,這樣子的教戒者稱為阿闍黎,我們也懂得去恭敬、去供養跟禮讚他們。也就是說,從恩德的角度去孝養父母,從了知功德的角度恭敬天神跟梵天以及從憶念恩德去奉行教戒的角度,去恭敬供養阿闍黎。如此之類的人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呢?就是今生名揚,轉於善趣當中,除了今生名揚之外,還能夠在將來轉生在增上生,也就是人天善趣當中。

這邊講的實際上是一個對比,意思是說,即使今天不談佛法裡面的大乘教法、不去談菩提心、不去談慈悲心、也不去談佛教的道次第,僅僅是懂得奉養父母、懂得恭敬世間的天神、恭敬師長,這樣子的人並沒有信奉佛教的教義,可是都能夠在來世獲得人天善趣的果報。那麼如果懂得運用佛教慈悲的觀念、大乘教法、菩提心的這些觀念將能夠如何呢?就除了人天善趣之外,能夠更進一步的獲得最終極的圓滿佛果。

如果我們只是恭敬供養父母、恭敬供養天神、恭敬供養阿闍黎,是不是能夠成就大乘所說的圓滿佛果呢?這是不足夠的,為了要能夠證得大乘所說的圓滿佛果,我們必須不能夠離開六度波羅蜜多還有慈悲的加持以及菩提心,我們不能夠與他們相分離,必須要結合著這些實踐的道理去薰修六度波羅密多,才有可能成就佛果,不能夠僅憑前面所說的世間善行來成就。

接下來我們講兩個偈頌,

「損害盜奪與淫行,妄語貪酒非時餐,喜高廣床與歌唱,舞蹈花鬘皆當斷。」

「隨行羅漢之戒律,若具此等八齋戒,持長淨轉欲天身,當賜善男善女人。」

這一段談的實際上是斷食齋戒當中講的八條,八關齋戒的內容。比方說像本學會在新年期間就做了一次八關齋。

首先,八關齋戒的第一條是要斷除「損害」。損害什麼呢?損害其他眾生的性命。

再來呢是「盜奪」,就是不與取,去偷盜別人的東西或者是不經許可而取用。

第三個是「淫行」,如果是一般在家戒的話指的是邪淫。所謂的邪淫指的就是自己有配偶,但是卻跟其他的異性發生的這些不正當的行為。

所以八個戒律當中,我們講完三個了,再來第四個是要斷除「妄語」。此處的妄語並不是指那些小事上面說一點謊,他專指著是”說上人法妄語”。也就是說自己並沒有功德、並沒有如何修證的功德卻謊稱自己擁有這些功德,自己沒有看到鬼神,沒有見到本尊,卻妄說自己見到本尊或貴生,或者是自己並沒有神通卻暗示別人自己有神通,還有,一個人到底是否了悟了阿羅漢的境界,有沒有那樣子的體驗,自己才會曉得,可是沒有那樣子的體驗跟證悟之前,卻跟人家講說自己證悟了阿羅漢果,諸如此類的沒有功德卻妄稱有功德,才是我們這邊所要講的妄語。而不是說,生活當中一些小事情的說謊。

再接下來有一支叫做不善意支,要斷除「貪酒」,要戒酒。因為我們飲酒的話,會導致精神狀態不是那麼正常,容易造作不善業、容易讓自己放逸,所以要避免放逸的緣故,因此戒酒。

再來,「非時餐」指的是過午不食。這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一種貪欲,因為如果對於食物產生了貪戀心的話,也是一種煩惱的滋長,所以經由過午不食,來斷除對食物的貪戀。

第三句「喜高廣床與歌唱」,首先第一個是斷除高廣大床,有些人讓自己的床墊或者是坐位比較高,顯得好像自己比較尊貴、比較厲害,有的人喜歡這個樣子,這也要加以斷除。另外就是無意義的「歌唱」,唱一些都是綺語、不帶有正法意義的歌曲。

「舞蹈花鬘皆當斷」,前面的歌唱是從語言的角度講的,「舞蹈」是指外在的身體、肢體的這些舞蹈行為。「花鬘」指的就是佩戴首飾,身上有很多配件,比方說,手環、腳環、項鍊這些身上的配件首飾,也是要加以斷除的。如果能夠放棄這八件事情,前面說講的八件事情的話就,叫做具足八種捨下的戒律。

這八種面向,是與不善業相關的,所以需要加以捨棄。由於我們捨棄了跟不善業相關的這八條,所以能夠具足了善於善的戒律。

「隨行羅漢之戒律,若具此等八齋戒,持長淨」,過去有很多的阿羅漢大師還有很多的聖者,都曾經來到這個世上,他們之所以成就羅漢等的聖者果位,原因之一就是能夠持守清淨的戒律,以清淨戒律作為基礎,他們最終獲得了羅漢跟聖者的地位。同樣的,我們今天按照他們的腳步去隨學他們,「隨行」指的就是跟隨著他們的腳步而行,跟著他們這樣子去做,他們持守這些戒律,我們也按照這些戒律去做,「若具此等八齋戒」的話,就是能夠懂得去守護前面所講的八關齋戒就稱為「持長淨」。為什麼叫做「長淨」呢?長是長養善根,淨是淨化不善業的意思。所謂的長就是能夠實踐善法、長養善根,淨的話呢就是將一切不善的加以淨化、淨除的意思。所以如果能夠具足八齋戒,能夠持守八關齋戒的話,就能夠長養善跟、淨除不善。

持守八關齋戒的功德或者是利益就是「轉欲天身,當賜善男善女人」,這邊的「賜」就是出現,或者是成就,就是轉為善男善女人的意思,倒不見得是賜予的意思。透過持守清淨的八關齋戒,將會有什麼樣的好處呢?可以轉生在人天善趣當中,以天人來說,能夠獲得非常姣好的面容,具足一些優勢的生命形態。可能就是外表上面令人感到賞心悅目、非常的莊嚴、色相美好諸如此類的,那個「欲天身」的「身」,指的是生命形態,生命形態是非常令人感到美好的,像慾天的天人的身軀,男子的話是形相莊嚴英俊,女子的話也是相貌美好、具足一切的優點的。然後他不會生為性別不定的情況,因為持守清淨的戒律,所以不管是轉生成男子或女子,都會擁有非常殊勝的生命狀態跟優勢。

接下來「慳吝諂誑貪懈怠,貪欲嗔恨增上慢,及以種貌聞韶華,權勢而驕視如敵。」指的是跟正面力量所相反的那些不利條件。

我們接下來就一一介紹每個負面的心態,這些都是夾雜煩惱的。首先第一個是「慳吝」,指的就是吝嗇心,也就是對於上供下施這些事情做不到。首先是下施,不管是任何的對象,再怎麼樣的貧困、再怎麼樣的可憐、吃不飽穿不暖,看到他們的時候,不管是自己的身體、擁有的享受或者是任何的物質都不願意為可憐的眾生作佈施,這就是一種吝嗇心。或者是如果面對的是非常殊勝的供養對象,比方說三寶,同樣也不願意將自己的身體享受跟物質加以奉獻,不能夠做上供下施的心態叫做慳吝。

接下來,「諂」的意思就是文過飾非,也就是把自己的過失隱藏下來。比方說行為表現上面,其實是不合法的、不對的,但是加以隱藏,講的話是不恰當的、心裡面想的事情都是不對的,但是因為別人不知道,也就把他壓下來,這樣子不讓人家知道自己過失的行為叫做「諂」。比方說,自己在戒律上面有虧損的、有破戒的情況,但是不讓人家知道,把他壓下來,不讓人家看到,這種行為叫做「諂」。

總而言之,就是自己有過失,但是裝做一副很清白,沒有過失的樣子就叫做「諂」。

跟「諂」相對的過失叫做「誑」。「誑」的意思是說,本來自己沒有那樣子的功德,裝得一付有如此功德的樣子。比方說自己一無所知,卻裝得非常的莫測高深、自己並非是智者,但是裝得好像真的是智者、自己沒有什麼學問,裝得有學問的樣子、自己沒有神通,讓人家誤以為自己好像神通,這個叫做「誑」。

 《後篇待續》

arrow
arrow

    bamaikon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