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程:《龍樹親友書》講解
日期:2016.5.15(第一篇)
授課:堪布 扎西尼瑪
口譯:張昆晟 老師

首先,請先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動機,思維為了要令等虛空界一切的眾生都能夠獲得最終的成就,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滿的佛陀果位,所以,在此我當聽聞吉祥怙主聖龍樹菩薩所造的論典《親友書》。在這個內容上面進行聞思,以這樣子的菩提心動機而聞法。

我們之所以要進行聽聞、思辨跟禪修,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要讓自身能夠成就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那麼,就是要反問,成就圓滿的佛果,最終的目的又是為了誰而成就佛果呢?我們應當是為了在六道當中,受著痛苦煎熬逼迫的有情眾生而成就佛果的,這應該是我們終極的關懷。也就是說,這些眾生在六道當中受到痛苦,就像是盲人在路上不知所措,或者在曠野當中不知去向的這種處境,沒有任何的依靠、沒有任何的救護者、沒有任何的靠山可以幫助他們。所有的在六道當中受著痛苦逼迫煎熬的有情眾生,都希望能夠獲得快樂,卻不曉得什麼樣的力量才能夠造就快樂。他們不懂得行善的道理,他們都想要避避免痛苦,卻不曉得如何才能夠免於痛苦,他們卻自然而然的造成了會促進痛苦的惡業。像這樣子的眾生,數量是非常廣大、及其眾多、無量無邊、難以計數的。我們正是為了救渡他們的緣故,所以才要立志成就佛果,這應該是我們要確立一個心智。

我們先確定這樣子的心態,有了殊勝發心之後再來聽聞、思辨跟禪修《親友書》裡面所講的內容的話,就可以發揮必然的效果,也就是必然能夠使善業廣大、福德廣大。

佛法三藏或者是密續當中,四續部或是六續部的內容,包括了一切佛陀所講的話語,這些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還有追隨佛陀的那些智者、成就者們所講的廣泛的論典,內容都是非常浩瀚,難以衡量的。如果我們要進行全面性的學習,並不是花費一年的時間就能夠大功告成的,我們可能必須要投入十幾、二十年的光陰才能夠有所收穫。

不過,即便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窮究經論的道理,但是假使能夠針對這一篇論典《親友書》進行聞思修的話,也可以發揮非常好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是聽聞《親友書》而已,還要就他其中的辭句、他所富含的內容去加以思維。並且,不僅僅是思維而已,還要透過禪修去真正實踐其中的內涵。如此一來,真正的對《親友書》作聞思修的修學的話,那麼我們會發現,他的內容是非常言簡意賅的,雖然是以簡明的語言,但是卻和盤托出了大乘、一切修道的次第,完全說明了如果一個人要成就佛果,這條道需要如何去實踐、需要有什麼樣子的必要條件,他完全完整性的,把所有的實質內容都整合在裡面,而且是非常明確、非常易懂。

我們從文章形式來看的話,《親友書》的書指的是書信。也就是沒有親自會面,但是透過書信的內容,讓對方能夠瞭解佛法的要義。這是以書信的形式來寫成的論典,所以稱為《親友書》。那他所寫對象是一位國王叫做樂行國王,是龍樹菩薩當初針對這位一國之君,所寫的一篇書信。對方並不是一個出家人,是統治一個國家的王者,所以,龍樹菩薩特別用非常善巧的方式、簡單的說明,作為一個在家人該如何實修佛法、該如何學習佛法的這些道理。他用言簡意賅、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說明,作為一個非出家者該如何實踐,所以成為《親友書》。

樂行國王實際上是吉祥怙主龍樹菩薩宗親的一位兄弟,家族的一位兄弟。所以龍樹菩薩寫給他,因此稱為《親友書》。龍樹菩薩寫這一篇文章,心裡面的用意、終極關懷是什麼呢?就是對於那些沒辦法長久投入修行的人,能夠有一個比較言簡意賅,能夠方便他們去修學佛法、去實踐佛法的一種方法。所以他將佛法的要義歸納起來,以書信的形式寫給他這一位兄弟。

先稍微介紹一下,吉祥怙主聖龍樹菩薩的生平事蹟。他的出生在印度南方一個稱為” བེ་དའི་ཡུལ། ”碑地憂羅(註:藏文譯音)的地方,是一個家世比較顯赫、十分富裕的家庭。

出生以後,按照印度當地的風俗,要為新生兒算命,根據出生的一些徵兆來預言壽命,所以他家人就請婆羅門來做授記預言,當時婆羅門說這孩子頂多能夠活七天,不能夠長壽。他父母問婆羅門有什麼樣的解決之道,婆羅門就回答,如果能夠廣大承侍供養婆羅門的話,那就可以活到七天,如果能夠延請上百位的出家比丘,對他們作供養、讚誦、佈施跟侍奉的話,那麼也許可以活到七歲。

按照婆羅門的交代,他們去請了一百位婆羅門與一百位的出家比丘,來做廣大侍奉跟供養,希望能夠讓孩子延壽,這孩子也就順利活了下來。到了七歲的時候,因為婆羅門沒有交待其他的救濟之道,所以父母曉得這孩子的壽命就是過不了七歲,在無計可施的沮喪心情下,他們就派僕人去把孩子送到外地,不願意親眼目睹孩子的去世。

剛剛提到了,龍樹菩薩的家是在印度南方的” བེ་དའི་ཡུལ། ”碑地優羅(註:藏文譯音),僕人們就把龍樹菩薩帶到中印度去。像現在的菩提迦耶金剛座,或者是那爛陀寺這個地方就是屬於中印度的範圍。當時就來到了那爛陀一帶,見到了偉大的成就者薩哈拉尊者。還是小孩的龍樹菩薩在薩哈拉尊者跟前到了長壽灌頂,也就順利的將壽命延長了。

他長大以後就進入了那爛陀寺,拜羅睺羅上座為師。當時那個那爛陀一位和尚叫做羅睺羅,然後他在羅睺羅的座下出家,並且後來受了近圓比丘戒。受近圓比丘戒的時候,受戒師就給他取了一個戒名叫做吉祥比丘。當時叫吉祥比丘的時候並沒有龍樹這個身份。

吉祥比丘在那爛陀住了非常長一段時間,不斷的學習佛法,包括了三藏法義、顯密的一些道次地,他都加以聞思修行,獲得了非常精通的學問,成為一位非常偉大的智者。當時他在那爛陀的就學期間,也曾經擔任寺院的出納,管理寺僧的一些飲食等等的條件,那時曾經有一度因為饑荒的緣故,寺院的僧眾常常沒東西吃,由於吉祥比丘本是一個天資非常聰穎,非常有毅力,事情總是能夠辦得非常順利的一個人,所以他就打算要到其他的島嶼去做黃金買賣,來換取僧眾的日用所需。

大家曉得,作為一個出家人,照理說是不能夠經營商業的,如果說非得經營商業的話,經商的目的必須是完全為了僧團,或者是完全為了利益其他有情眾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像如果獲得僧團的許可,才可以去執行商業活動的。所以,照理說吉祥比丘應該要先得到僧團大多數僧眾的認可,才能夠做這個事情,可是他並沒有採取這一條途徑,就逕自決定去做這個生意。所以就被認為違反戒律清規,要將他逐出僧團。

由於龍樹本來就是一個已經博通顯密的一位智者,所以不管是大乘的任何法義,顯宗也好、密宗也罷,他都曾經做過非常廣泛的講學,在那個時代有一個不滿大乘的比丘叫做དགེ་སློང་བདེ་བྱེད།得西比丘(行樂),他不喜歡大乘的見解跟大乘的行為,持反對意見,甚至是專門造論了一篇叫做རིག་པའི་རྒྱན།理路莊嚴樂論(註:藏文音譯),來批駁大乘的觀點。那就對大乘的信奉者產生了一定的挑釁。當時那爛陀寺為了要平息這樣的爭論,所以還是請龍樹回來,讓他來針對這些批駁,或者針對別人挑剔、製造對大乘的這些疑惑進行澄清跟解釋。 

那爛陀寺把龍樹請回來,是為了要跟反對大乘的人進行對抗,所以就讓他在寺裡面不斷地講課。當時在聞法的大眾當中,有一次來了兩位童子,這兩位童子出現的時候都會帶有非常芬芳的香味,離開的時候香味就消散掉了。後來龍樹就把這兩個童子叫來問,這兩個童子就告訴龍樹,他們是龍王的孩子。

後來他受到龍王的迎請到龍宮去,在龍宮那邊把龍王所收藏的《般若經》請到了人間,並且還帶了許多的海底的泥沙來到人間。之後他在人間蓋了許多的塔,包括了像今天菩提迦耶的正覺大塔周邊那些石頭做的圍牆,據說就是當時龍樹菩薩所興建的,還有在尼泊爾的三大塔當中,有一個【帕巴星滾佛塔(又稱:自生塔/斯瓦揚布佛塔Swayambhunath)】旁邊也有非常莊嚴的、由石頭砌成的圍牆,也是當時龍樹菩薩所留下來的。

由於他曾經到龍宮去,被那些以龍王為主的,所有龍族的有情奉為上師,大家都成為他的弟子,此後他得到了一個名號叫做龍樹,龍樹的意思是龍成的意思。

因為我們在此學習《親友書》,對他進行聞思修,所以應當要瞭解作者的生平,要有一定的認識,一定的熟悉,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當我們認識一部論典的作者,他有什麼樣子的特色,有如何的學問,他內心當中具足什麼樣的體驗跟了悟,這樣子我們可以確認作者本身是一個經得起考驗的、非常正確的、符合法相資格的一位造論者。如此一來,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你會比較興致盎然、比較能夠生起歡喜心。這就是為什麼在一開始先跟大家講龍樹菩薩的出身背景,還有他如何饒益眾生跟為教法做奉獻的這些情況,當然如果要廣說的話,還有很多的內容可以談,最重要就是以提綱契領的方式來認識一下本論的作者。

不僅僅是學習《親友書》的時候有必要去認識作者,同樣的,不管你在對學習任何的經論,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如果你能夠先對作者有什麼樣子的特色,有如何的功德,乃至於他的解脫行傳也就是傳記能夠有一定的認識的話,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當你曉想了作者的特色跟生平事蹟的話,能夠對他產生信心,對於他所寫的內容也會有一定的信任,了解這是一個絕對是值得信任的、正確的、符合標準的作品。所以不僅僅是對《親友書》,在學習的時候需要有這樣的態度,我們在學習其他論典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這個就像,我們在從事任何工作之前,首先一定先分析他的可行性,對於他的各個面向有了完整的認識之後,再來決定是否要投入這件事情,兩者之間的道理都是相類似的。

那麼,我們現在就開始來正式說明這一部論典,他的經題叫做《親友書》。

關於經題的部分為什麼叫做親友?為什麼叫做書?我們已經大致提過了。接下來就談一下梵語的經題,用梵語來拼的話,這部論的名稱叫做”蘇新大雷喀”, 如果藏語來講的話是”謝貝真義”。 ” 謝貝真義”是從通俗的衛藏拉薩語來做發音的。藏語當然分為不同的方言,包括康巴方言、安多方言跟衛藏方言,那這是按照衛藏方言來說的,用拉薩那邊的話就稱他叫做” 謝貝真義”。

我們再回顧一下,稱為親友是因為開示的對象是他的親友、兄弟-樂行國王。由於,吉祥怙主龍樹菩薩並沒有親自跟樂行國王會面,透過文字作為傳遞的媒介,用書信的方法來做開示,所以叫做書。

請大家看到正文第一句「頂禮文殊童子」,這句話是譯者頂禮,翻譯者頂禮,是過去從梵文翻成藏文的時候,譯師所加的頂禮句,也就是說在梵文原本當中,龍樹菩薩直接宣說的內容當中,並沒有這一句。翻譯者為了讓翻譯過程順利,所以加了這一個頂禮句,這是他自己的頂禮。那麼,「頂禮文殊童子」的這個文殊指的是妙吉祥。文殊童子就是文殊菩薩,那妙吉祥童子有幾層意思,首先,妙的意思,是遠離一切的過失,也就是完全遠離了貪嗔癡三毒的煩惱,這樣子的功德叫做妙。吉祥是指能夠具足自他二利,成辦自他二利的功德,稱為吉祥。再來呢,童子是用十六歲少年的形象來譬喻的,所謂十六歲少年童子,就是說他的本性是不增不減的,用童子來說明本性不增不減。所以,這個妙吉祥童子的意思是來闡述文殊師利的果德,按照這個方式來做頂禮。以上是譯者的頂禮。

那麼,這一部論的翻譯者,是” 噶瓦拜則” 譯師,是當初將這麼殊勝的論典,從梵文翻譯成藏文的大譯師。為了要翻譯順利,所以他首先向最殊勝的智慧本尊文殊師利進行頂禮。

首先,第一個偈子「為令堪德善妙者,希福我依佛尊說,稍許集成聖梵音,汝當恭敬而諦聽!」
這邊講到了聞法者的條件,「堪德善妙者」指的是足堪聽聞、有資格聽聞的意思。作為一個聞法者,需要具備很多的條件才可以有資格接受教法,比方說有沒有求法的動機、有沒有求法的興致、對教法是否有信心…這些都是要加以考量的。所以,聖龍樹菩薩首先呼喚樂行國王說;你是堪德善妙者,也就是說,你是能夠接受教法的法器,既然是如此的話,你應該恭敬諦聽。首先說明對方是法器,然後再來要求他能夠洗耳恭聽。

第一句話就是說明對方是值得聞法者、堪為法器者。第四句話講就是,你應當要洗耳恭聽,善加諦聽。那龍樹菩薩要說法的方式是什麼呢?是第三句說講的「聖梵音」,也就是他以非常超越凡俗的語言、是用悅耳動聽的語言來說法。那他要怎麼樣說法呢?「希福我依佛尊說,稍許集成」就是按照佛陀所講的內容,如實的加以宣說,稍微加以歸納起來。就是佛陀世尊當初如何宣說顯密的教法、如何宣說三藏的教理,我今天也是按照佛陀所講的內容,如理如實,如有錯誤彼此不相矛盾的將向你做宣說,所以,任何的聽眾,不管是樂行國王乃至於六道當中所有的聞法者,都應該要洗耳恭聽,應該要如禮的諦聽,所以在這邊他勸請所有的聞法者,夠入於這一條善道當中。為了要讓眾生內心當中開啟起修道的功德,所以,勸請眾生入於道中。

這邊提到了「聖梵音」,一方面是因為用優美的詞藻所寫成,也就是說以偈頌體的形式來書寫這一部論,並不是用白話文的形式。所以他一方面也是非常優美的詩偈。正是因為他非常的優美,所以聞者在聞思修的過程當中,應當首先以非常專注的方式來聆聽。

下一個偈子,「佛像縱然以木雕,無論如何智者供,如是我詩雖拙劣,依妙法說勿輕蔑。」
這一段是表達謙虛的意思,也就是吉祥怙主聖龍樹菩薩為了要斷除傲慢,所以用這個偈頌來說明自己的謙虛。怎麼樣的謙虛呢?他用了譬喻,前面兩句是譬喻,說今天不管是什麼樣子的佛像,是用什麼樣的材質做成了什麼樣的形象,只要他是佛像,代表著佛的莊嚴,石頭做的或者任何材質都好,哪怕工藝再怎麼糟糕,講白話一點就是再怎麼難看,再怎麼樣差,仍然是佛像。一個智者只管這個是佛像,不會去評價佛像的工藝的好壞,會一視同仁地加以恭敬去供養、頂禮這個佛像。並不會因為說材料本身不好或者說品質製作不精良,所以就看不起這個佛像,一個智者不會這個樣子的,這是譬喻。再來他說,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在這邊寫偈頌,可是我的文筆實際上是不好的,我的詩學才能實際上是非常差的,這句話就是表達謙虛,因為他說自己不太會寫這些文章辭藻,我沒有什麼詩學的本事,可是,我要談的內容,是如理如實,按照善識佛陀所講的話語去歸納的,所以內容本身是值得你恭敬的。就像是佛像無論如何都是佛像,你都應該恭敬,不管週邊外在形勢如果,你都應該恭敬。同樣的,雖然我的文采不佳,但是我講的內容是非常符合佛陀所講的內容,如實的表達出佛陀所說的話語,因此還是值得你去加以聽聞,去實踐的,請你不要輕視他。

從這一段表達謙虛的文字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兩層意思,第一個就是,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有傲慢心。今天不管你的經濟條件再怎麼樣的出眾,你的功德學問再怎麼樣的卓越,都不應該有我慢心。聖龍樹菩薩已經是登地的菩薩了,而且他的功德學問如此圓滿,他都為了要降伏自己的傲慢,而說了這麼一席話。為什麼呢?因為傲慢心本身是煩惱、是分別妄念、會造成不善業、是如同毒藥一般的負面力量,所以,龍樹菩薩也非常謙虛的降伏傲慢。如同像龍樹菩薩這樣的智者都沒有傲慢心的話,那我們這樣的凡夫有什麼好傲慢啊。第二件事情就是,雖然他說自己的詩文、文采是非常拙劣的,可是後代的讀者們在閱讀這一部論的時候,大家都一致讚賞他的詩學、他的才情,都是非常的高,大家都說他寫作的文采實在是高到了極處。所以我們可以曉得,他並不是真正在文字堆砌上面是拙劣的,只是因為有特殊的必要,為了要表達謙虛,要降伏傲慢的緣故,因為這特殊的因緣,所以說這樣子的話。

接下來講到,「於大能仁之眾教,王汝雖先已精通,猶如石灰依月光,豈非較前更美妙?」
這邊也是分為兩段,後半段是譬喻。首先,「大能仁」指的是佛世尊、薄伽梵、又稱為偉大的能仁,「能」就是能夠完全遠離三毒的能力,他完全具備能力可以不被三毒所掌控,完全遠離了三毒,所以叫做能仁,這是指佛陀而言的,所以說「大能仁之眾教」指的是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應該曉得,佛陀所說的教法具足了初善、中善、末善三種功德,也就是從頭到尾都是極其善妙、具有意義的、從頭到尾都是非常美好動聽的。那些道理,國王都已經學過了,而且在佛陀所說的教法當中已經非常完整,把這些道理都已經和盤托出了,你也都曉得這些道理,那麼,我有什麼必要再去贅述、再去重複這些話語呢,下面就說了「猶如石灰依月光,豈非較前更美妙?」就是說雖然你已經精通了佛陀所曾經講過的前、中、後三善的法語,這些內容你都已經懂了,那為什麼還要再針對佛陀所講的意思去加以闡釋呢?做一個譬喻來說的話,就像石灰本身是白色,如果今天月光照在石灰上面,會讓本來已經是白色的石灰顯得更加的皎潔、更加的燦爛,好像更加的明亮一樣。同樣的道理,雖然你已經懂得佛陀所講的這些話語的道理,但是如果我們在這邊再更加以歸納的方式,把裡面的密意加以整理出來的話,那就會使本來所懂的道理顯得更加的突出更加的鮮明,所以仍然是有說法的必要。

其實這一段也是一種表達謙虛的道理,使用的譬喻是說,像月光照在石灰上面會使石灰看起來更加的光潔、更加的白亮。同樣的道理,佛世尊所說的法語已經在經典當中都存在,後代的這些註釋者之所以再次的去闡明、再次的去做解釋的原因,就是便於後學者在聞思修行佛法的過程當中,能夠得到一個更加便利、更加清晰易懂的架構,後代的學者才按照佛陀所說的話語,如實的去做整理跟闡釋。所以龍樹菩薩在這邊也提到了,他說,他的整理跟闡釋實際上是完全按照佛陀當時所講的內容去做整理的,沒有任何一點的捏造。佛陀沒有說過的話語,他在這邊也沒有去宣說,他也沒有能力宣說。所以,他再次的強調,是按照佛陀所講的眾教,他所講的話去做解釋的。這句話衍申出來的意思就是一種謙虛,表示我自己沒有任何的創造發明。

《後篇待續》

arrow
arrow

    bamaikon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