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程:二十一度母觀想及功德利益講解

日期:2016.4.10(一)

授課:堪布 扎西尼瑪

口譯:張昆晟 老師

今天我們這個課程要來談一下關於至尊二十一度母的相關解釋,還有該如何禪修、觀想二十一度母的方式,以及二十一度母的殊勝功德。我們有這麼一個機會來討論這些課題。

今天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吉祥非常圓滿的日子,為什麼說今天吉祥滿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透過這個過去身的善業,習氣的力量以及過去生所造的福德力,使我們今天共聚一堂在這邊能夠講述聽聞二十一度母教法的機會,所以說今天是吉祥圓滿的。

總體而言,在這個世上我們可以說生命的數量是無窮盡的數量是及其眾多的,但在這許多的生命當中,我們考量一下有多少的生命曾經有機會聽聞佛法或者有相關跟佛法相連的習氣,在內心當中能夠種下或者願意聽聞佛法具有這樣的動機者,可以說是非常稀少的。相對於他們,我們能在這一生當中能夠直遇正法,並且有想要修習佛法的想法,有想要研究佛法的動機是極其難得的,而這樣子的處境並不是偶然發生的事情,這是生生世世在過去生當中積了許多善因加上增上的助緣才得以成就的。

作為追隨大乘道的學習者,我們應當認識到所謂大乘所說談的果,他的這一條道,還有生起大乘道的功德的動機,包括的悲心、慈心、菩提心等等的這些價值,要在內心當中對於起發生起,絕對不是偶然的事情。我們應該先曉得如果要按照次第循序漸進趨入大乘的道的話,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正確動機,最正確的動機當中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出離輪迴的出離心。

當我們要談出離心這麼一回事的時候首先要認識到,他的成因是什麼?什麼東西造就了出離心,也曉得我們第一步要先去看,所謂的六道輪迴他的狀況他的本性到底是什麼?當我們去分析六道輪迴的本性去瞭解他真實的情況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如果身在地獄道當中的話,會感受到寒冷或炎熱的痛苦,如果身在餓鬼道則有饑渴的痛苦,如果身為動物道的畜牲,因為無知還有受他人的奴役而感受到痛苦,人道眾生則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身在阿修羅道則有不斷的征戰的痛苦,如果身為天人的話,所有死亡之後墮落到惡趣的痛苦。所以仔細分析起來,你會發現不管你身在六道當中的任何一個地方,他的本性就是痛苦,除了痛苦之外,你不能夠找到其他的結局,當然在這過程當中會有一些有漏的善法,他會有一些有漏的安樂,比方說夾雜煩惱的一些安樂,像你可能會有比較好的經濟生活,或者是你的衣食方面是可以確保無虞的,但也僅僅只是這個樣子而以,你要在輪迴當中得到究竟永恆的長遠安樂那是不可能的。

舉例來說;即使從優渥的經濟生活來考慮的話,優渥的經濟生活本身也是一個痛苦的本性,也就是說他是壞苦的,他是屬於會變化的苦,例如從地位也好權勢也好來談的話,他也是立刻有可能產生變化的,本來權力利非常強的人,他可能很快就失去他的權利,或者是說本來地位非常的崇高像是轉輪聖王,能夠統領大眾中的人,他也有一天可能會掉到完全沒有任何的權位,沒有任何的地位。不管是財富也好,不管是享受也好,或者說你經商順利也好,這些事情都是有可能改變的,本來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他有可能變的經商失敗,這一切事情他都脫離不了無常的本性,他的自信就是會變化的。

所以當我們好好各自所有的面相,善加做分析研究之後,我們會在內心當中獲得一種確性,也就是在六道輪迴當中不論你身在何處,他都充其量只能夠擁有一些有缺陷的快樂而已,六道的任何地方他的本性都是離不開痛苦的,你要把這些有缺陷的快樂,暫時的快樂,當成是究竟永恆的安樂,那是緣木求魚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說輪迴的自信就是痛苦,當我們確信輪迴自性就是痛苦的時候,就會對這樣子的事件感到一種厭離感,感到就是不願意在這樣受苦下去的心態,就經過分析之後瞭解輪迴的本性,產生的一種內心狀態。

透過這樣的分析我們瞭解的輪迴的本性就是痛苦,會不會有人追求本性就是痛苦這麼一件事情,會不會有人想要去擁有痛苦或者是享受痛苦,有這樣的事情嗎?當然根本找不到這麼一個人他是追求痛苦的,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到六道有情眾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全部都想要追求快樂,全部都想要避免痛苦,這種離苦得樂的心態來講完全是一致的,所以不會有人刻意的去追求本性就是痛苦的輪迴,如果不要追求輪迴的話該怎麼樣避免,他最終就是痛苦的結局這樣子的事情,要如何從輪迴的苦當中獲得解脫呢?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能夠讓我們解脫的道或者是方法,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就會去尋找這樣的道,而生起對輪迴的出離心。

當我們看到輪迴的本性是痛苦,心理面生起想要從中想要獲得解脫的一種心志,想要遠離這樣的痛苦的一種想法,再進一步的就會去追求離苦的涅盤。有那樣想追求涅槃心,這個涅槃或者是圓滿佛陀的果位,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此所謂的出離心就涵括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當你看到輪迴的本性是痛苦,而想要離開這樣的輪迴苦;再進一步的由於想要離開輪迴苦,所以要追求解脫的涅盤,所以有這兩個層面的心我們就稱他叫做出離。

因此前面所提到的出離心,他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三乘的道次第整條道的過程,他的根本就在於出離心,所以他變成了必定不可獲缺的一個主要的因素。假使說我們具有出離心,也就是在這個出離心的基礎之上,三乘的道次第自然而然的就得以實現,自然而然的我們就能夠進一步往下修學。因為你首先先看到了輪迴的苦,看到輪迴的本心無非是痛苦,再來你想要獲得解脫想要擺脫輪迴苦,之後你就會開始去尋找那條道,或就是尋找具體能夠讓你擺脫輪迴的方法,這時候你就開始去研究分析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你離開輪迴。

所以我們在聞法時,務必要把握住正確動機,也就是出離心的動機。現在我們有這麼樣一個機會,能夠運用非常殊勝的,能夠令我們最終獲得圓滿佛果的方法,有這樣子的法門,有非常殊勝能夠令我們遠離輪迴苦的,這樣子的本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親近的正法,我們有非常絕佳的機會來學習這樣的正法,假使有這樣的機會,我們卻沒有一個正確的動機的話,則不可能達到相應,獲得相應的結果,在有這非常好的機會的情況,就像我們務必要把握住正確的動機,也就剛剛所說的出離心,已這樣的出離的態度來學習的話,那麼才有可能正確的得到相應的過果,我們就要用這樣子的心態來進行正法的講述以及聽聞。

我們現有這麼樣一個絕佳的機會非常好的時機,我們瞭解到有無量多的眾生,但是我們在這無量眾生當中,我們由於過去的福德力的緣故、過去善業的緣故以及過去發願力的緣故,有這麼樣的一個機會能夠來從事佛法的修行,因此要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歡喜感到興致盎然,用一個愉悅的心情來接受這樣子的教法,這個樣子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我們需要對自己所擁有的優勢機會跟緣分感到歡喜,要能夠修歡喜心,但是在這歡喜心的另外一個層面,你要避免這種優越感而產生的傲慢心,當我們對於自己的處境感到歡喜的時候,應該是遠離傲慢心的歡喜,這樣子的話我們才會正確的去愛惜,正確的去珍視自己所擁有的機會,才會曉得現在在這邊聞思佛法的價值。

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今天我們在次此針對這二十一度母法門來進行聽聞、思辯跟禪修這麼樣一個過程。我們所要具備的很重要的一個想法,就是生起菩提心的動機,也就是我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好處,才來學習思辯、禪修二十一度母法門,我並不是只為了這個目的而做這件事情的,您應當想著,為了要讓等虛空界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解脫輪迴苦,等虛空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獲得究竟的涅槃果位,所以我將要從事二十一度母法門聞思修行,用這樣的心態願對所有的眾生都能夠以此善根而成就,究竟圓滿的菩提佛果,這樣的想法來聞法就是以菩提心動機而聞法。

那麼有一句話講到,假使你所謀求的是利他,那麼你自己的利益也將會水到渠成。就像是經典當中所說的;世尊利他而成佛,就是佛世尊是因為一心一意的只顧著的去饒益有情眾生,所以最終他成佛了,所以圓滿的佛陀他在成佛修行的過程當中,會不會因為他只謀求他人的幸福,而讓自己善根越來越耗損,所以讓自己福德越來越減少呢?不會的。反倒是他越來越增長的自己善根,使他的善根極其廣大無窮無盡,這是使善根增廣無盡的殊勝方法就是利他,因此我們應該要認識到大乘道當中,這麼一個殊勝的特別法門,也就是菩提心的價值。

當我們真正具備了菩提心的價值,這個時候要自許為一個大乘修行者,要自許為追尋大乘法道那一個學人,或者說要自許為一個已入大乘道的人,這樣都是百分之百沒有問題的事情。因為我們應當要瞭解大乘跟小乘之間的界線差別,就主要在發菩提心的有無,當然小乘有他的發心,但是他的發行心當中並沒有願一切有情眾生證得圓滿,正等覺佛果的這種思想,所以我們稱他叫做小,因為他的目標是相對較狹隘的,因此稱為小。要曉得大乘之所以稱為大,這個大乘的定義,首先他已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願眾生能夠離苦得樂,為了這個目的而至求圓滿的佛果,這樣子的心態就是標準的大乘的定義。

如果我們要問成就大乘的終極果位,也就是圓滿佛果的因,最根本的因是什麼的話,會發現這個因在悲心。而當我們討論到圓滿佛陀之因,也就是悲心的時候,我們會先考慮到悲心從何而來的,他要有一個對象,也就是說當我們見到了這世界上,有許多貧病無依的這些眾生,他們有很多的疾病受到了許多的痛苦,他們可能缺乏飲食,極度的可憐,我們看到這些情況的時候,那種悲憫心從內心當中滋長出來,那樣子的思想叫做悲心。

也就是當我們看到眾生非常的可憐非常無助,比方說他完全不能夠改變將要死亡的命運,像是當我們看到有的眾生可能發生的車禍,即將要死亡任何的醫療都已經不管用了,這個時候我們對他產生一種完全難以忍受的那種同情心,那樣子不能夠忍受對方受苦的心態,就是我們所說的悲心。

尤其是我們應該也要把那些造惡的眾生,當成我們發起慈悲心的對象,比方說殺害眾生的那些兇手,比方說偷竊的盜賊,那些造作十不善業的這些眾生,特別是我們應該要發起悲心的對象,為什麼要對他們發起悲心呢?因為我們曉得這些眾生他們可能殺生了,可能做邪淫的非犯行,他可能偷到盜或者說因為飲酒而闖禍,乃自於做了無間罪等的嚴重罪行。我們應該要曉得他們的可憐之處,就在於現在這些惡行已經做下了,將來必定要因為這樣的惡行,而感受到來世當中轉身在三惡道當中的結局,所以當我們了解到整個因果關係的本性跟真實情況之後,他們無疑地就成為我們應該生起悲心的對象。

當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裡,一定要清楚的認識到什麼叫做慈悲,什麼叫做正確的動機,什麼叫做菩提心動機,這一切都要弄得清清楚楚,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來學習是非常好,而且非常重要的事情。原因是在你聽聞的時候,你有了這樣子的正確認識的話,以此為基礎好好地加以學習,將來不管是在進一步的佛法研修也好,或者為他人做解釋也好,你會有一個確定感,你曉得自已所信仰的,或者說是學習的到底是什麼,你會確信這些事這些事情,不管是你將來要對他人做宣傳或做解釋,或者是自己拿來實修都非常有幫助,因此把這些動機,這些意義真正的搞清楚非常重要的事。

當我們如此去導正澄清的這些觀念之後,我們真的這樣子去做了以後,對於自他兩方面來講都是非常有利的,怎麼說有利於自他兩方面的;從自己角度來講,如果你把前面所講的這些價值跟正確動機搞清楚了,在禪修的時候你就會非常的明確的知道,我到地底在禪修什麼?這個次第到底是什麼?你對於所禪修的內容會有一種確信,會有一種堅定的信念,會有一種決定的信解。你不會再彷徨於這到底是這樣子嗎?不是這樣子嗎?就是由疑信當中你做任何對禪修任何的事情,都會非常的明確而穩定,就是從自利方面來講的。從利他方面來講;如果你搞清楚這一切修行佛法的正確動機的話,當你對他人做解釋的時候,你會調理分明,會能夠非常正確而的告訴他人,到底佛法的內容是什麼,能夠遣除他們內心當中的懷疑,讓他們生起真正的決定的信解,讓他們真正的瞭解佛法,並且能夠引領他們走向正確的佛法之道,這樣子來講的話就是利他,以正確的動機出發的話,是能夠做到自利利他的。

而且當你這樣子去做的時候,你在跟別人解釋佛法的時候,能夠解釋非常清晰易懂,能夠解釋的非常的正確、非常的好,能夠給他人帶來就是引領出一條非常正確的明路。這是非常有助於他人的,從自己的修行角度來講,不管你今天在做的是一般的經典念誦做課也好,或者說你是聽法也好,還是自己做禪修也行好,你會非常清楚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如此一來你心裡面對於修行這件事會有一種幸福感,會有一種歡喜感,會有興致盎然地做這件事情,並且對於這整件事情是非常有把握的。

再回到剛剛談到大乘菩提心的因來自悲心,這整個的原因就是剛剛提到的對眾生受苦的處境,感到難以忍受的一種無量的悲心,我們看到的眾生正在受到痛苦的逼迫,看到這些眾生已經造了那些惡業,將來必定因這些惡業而墮入三惡道當中,可是自己卻束手無策,沒有辦法去救度這些眾生,進一步的我們就想,如果我們要就渡他們的話,我們出自慈悲要救渡這些眾生,遠離他們已經造的這些痛苦的果的話,那又怎麼樣才能夠做到呢?所以從因果來考慮的話,我們進一步的就會去尋找如何令眾生離苦的最終的方法,所以整個邏輯就是首先見到的眾生的苦,而由於見到他的苦,心生難以忍受的悲心,因為有這樣的悲心又發現自己束手無策,所以要尋找方法來就渡這些眾生,讓他們完全擺脫痛苦,這樣子尋找方法令眾生擺脫痛苦的這種企圖就叫做菩提心,所以我們說菩提心的因在於悲心。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了,因為對眾生有悲心,所以最終產生的菩提心,所以是由悲而生菩提心的,這個因果關係我們要弄清楚,再來作為凡夫俗子,假使我們去禪修悲心、禪修菩提心的話,那麼我們原本內心當中,當然都具足的許多的煩惱比方說貪欲、嗔心、愚癡,有很多各式各樣紛飛的分比別妄念,由於我們現在去禪修悲心,去禪修菩提心的緣故,所以我們的身份還有我們的內心就產生的轉變,由於我們禪修悲心跟菩提心的緣故,雖然我們的境界還是所謂的凡夫俗子的境界,可是在凡夫俗子當中已經成為了大乘的追隨者,這是身份的轉變。另外一個呢就是我們的內心相續當中的那個心態,那個動機已經轉變成所謂的大乘的動機。

進一步的來談,如果內心當中能夠啟發出悲心跟菩提心的價值的話,必定是比那些從來不去思考悲心、不去思考菩提心,未入大乘者的內心來的更加的好,怎麼說呢,我們當然因為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當然跟其他眾生一樣,內心裡面都還是有貪嗔癡三毒煩惱的,可是相對起那些沒有進入到大乘當中,沒有禪修過、悲心跟菩提心的那些眾生,照理說我們的三毒煩惱應該是比較少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內心裡面,已經起發了一種大乘世俗菩提心的功德,也就是悲心的功德,雖然我們同樣也是有貪嗔癡、傲慢、忌妒等等的問題,可是相對於那些完全沒有學過的人應該是比較淡薄的,原因就是因為多少有一些慈悲心,多少有一些世俗菩提心的攝入,這樣子的是這個世俗菩提心跟世俗悲心的力量他是非常強大的,所以會讓我們的三毒五毒煩惱較為淡薄,而且讓我們的幸福感,讓我們內心的寧靜的程度是更加提升的。

雖然現在我們是屬於凡夫境界的大乘修行者,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生起禪修世俗的悲心、世俗的菩提心,不過如果我們津津於此道不斷地努力下去的話,逐漸的透過持之以恆的實修,實踐悲心跟菩提心的價值,反覆的去做這些方面的禪修,逐漸的我們有機會證悟乘者大乘者的境界有那麼一天的,所謂的證得大乘乘者境界,指的是所謂了悟空性,通達一切萬法的實相自性,完全曉得一切法畢竟空的道理,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當中就會自然的啟發,所謂的神通的力量總總的功德,這些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他的整個基礎都是來自於正確的動機,大乘的動機、大乘悲心、大乘的菩提心,在這樣子的前提之下逐漸逐漸的,有一天我們可以證得屬於大乘聖者的果位。

我們常常說蓋障蓋障,障這個概念,影響我們最嚴重的蓋障是什麼?就是煩惱障,由於他的遮蔽,所以沒有具備許多優越的功德,比方說我們沒有預知的能力,沒有神通的能力,我們不曉得別人心裡在想什麼?我們看不清萬法的究竟狀態他的真正的實相是什麼?為什麼我們不曉得這些呢?想想看是誰在知道這一切?誰在擁有神通?誰有他心通?誰能夠知道萬法實相呢?心才知道這一切。但是我們的心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態呢?我們的心是充滿了貪嗔癡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被貪嗔癡三種污染給蓋住了?那麼我們現在透過修學大乘教法,透過大乘的道,逐漸的去掃掉那些蓋住內心的貪嗔癡的這些污垢,當這些污垢越來越被清除的過程裡面,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心是越來越明晰的,這些污垢越來越淡薄,我們的心的本性那個明的力量是越來越展開的,所以才會有所謂的了知他人內心到底在想什麼呢?他心通諸如此類的內心的功德,我們會擁有這些新的能力,就好像是我們一攤開手掌就是看到自己掌紋那樣清清楚楚一樣,這一些新的功德展開的時候,前面所說的特殊的能力,也是會自然會產生的。

《待續後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maikonba 的頭像
    bamaikonba

    台北市巴麥佛學會

    bamaikon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