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二十一度母觀想及功德利益講解
日期:2016.4.17(第二篇)
授課:堪布 扎西尼瑪
口譯:張昆晟 老師

 

實際上這一次在學習二十一度母的解釋意義,還有禪修方式是一種開創性的,或者說一知遍解的用處,比如說;你好好的學習這些道理,將來可以推而廣之的應用在其他本尊法門的觀修上面,不管你將來修的是什麼樣子的本尊,他的觀修方式其實就是在小細節上面,有這些差別而已,比方說;換了一個法門就是本尊的身相不同、顏色不同、所持的法器不同,基本上他的邏輯是一樣的,通常都需要自觀為本尊,然後對生本尊的這些觀想,所以在二十一度母的法門學習過程當中,你如果能夠善加掌握觀修方式的話,對於你將來學習其他法門,也都能夠產生觸類旁通的效果。

以上就講完二十一尊度母當中的第一尊奮迅佛母,再來講第二尊

「禮敬朗秋百月母,普遍圓滿疊輝面,如千星宿俱聚集,燦然閃爍更明耀」

他有一個名號就叫做「百秋朗月母」。頂禮的方式就不用再重複了,就是要具足恭敬的方式來做頂禮,後面都是可以直接的推而廣之,就是都用同樣方法去理解就可以。

首先先講「敬禮百秋朗月母,普遍圓滿疊輝面」。「疊」指的就是聚集累積的意思,就是她的白皙光芒或者是她的威嚴是非常廣大的,所以用一個總集的意思,疊是要從這個方法來解釋的。這兩句是描述百秋朗月母,她身色是白色的,然後是非常白皙非常圓滿的,首先是什麼叫做「秋朗月」?「百」是一百的意思,一百個那是比喻,「秋朗月」是指非常璀璨的月光,「朗月」指的是秋天的滿月是非常皎潔、極其明亮的,一般說十五的月亮最為圓滿,秋天的月亮是最為光亮皎潔的,所以用「秋朗月」來描述她的身相光潔非常的燦爛,而且她是普遍圓滿的,「普遍圓滿」就是散發出來如同秋季滿月的光芒,她並不是像是一個月亮而已,她是像成百個月亮,同時散發出皎潔清晰的光芒,她具有這樣子的功德,具有這樣子的威嚴,並且讓人看到就感到內心受到觸動,他的威嚴的光芒散發像十方,所以叫做「疊輝面」,那個面是來形容她非常姣好的面容。

所以前面的「百秋朗月,普遍圓滿疊輝」這些詞都是拿來描述的,用一種譬喻;秋天的明月散發出來的是非常光潔、光輝來描述度母的臉龐,描述度母的身相就像是一百個秋天皎潔的月亮一樣,非常的白晰、非常的明亮一樣,用這個方式來做敍述。

接下來講第三第四句「如千星宿俱聚集,燦然閃爍更明耀」。「燦然閃爍更明耀」描述的都是前面所講的上千的星宿,就是滿天的繁星的意思,那滿天繁星實際上「千」的意思,代表的是無量無邊的星宿,那描述的是什麼呢?這個星宿代表的至尊度母所擁有的智慧,廣大的像是滿天的繁星一樣,說也說不盡的,比如說;他這個星宿代表的就是兩種遍智;盡所有智、如所有智這兩種遍智,用星宿、星星來作譬喻,那這些星宿多達無量無邊,按照著眾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內心意識的狀態,他都能夠無有混雜的加以瞭解,他具有這樣的遍智,他能夠完全無礙的了知所有眾生的類型、想法跟他們內心真正的傾向,能夠瞭解萬法的真實自性通達萬法的實相,具足如此的智慧叫做如千星宿,用星宿來譬喻至尊度母的兩種遍智的智慧,他具有這樣遍智像是星宿一般的智慧,那「璨然閃爍更明耀」就是來說明這種智慧的普遍性,我們要在如此具足兩種遍智的至尊度母跟前以恭敬的態度來做頂禮。

講完這段禮讚文後,要來講他的觀修方式,首先這尊佛母另一個稱號「智慧寶庫妙音佛母」,他能夠增長智慧利益的本尊,前面提到奮迅佛母的時候,有提到能夠增長我們的悲心跟菩提心,所以修持奮迅佛母有助於悲心跟菩提心的增長,而修持百秋朗月母或智慧寶庫妙音佛母這個法門,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的效果,所以這是她的法門的殊勝。

再來是她身體的顏色,顏色就像是禮讚文裡所講的如百秋朗月是非常白皙的,白色的身色,她也是跟前面所描述的都一樣,她安坐在蓮花月輪上面,雙腳坐半跏趺,右手結勝施手印,左手結施救怙印,左手掐著一朵優婆羅花(青蓮花),這些內容都和前面所描述的一樣的。

她的姿態跟前面的奮迅佛母是一樣的,左手也是拿著優婆羅花,優婆羅花上面也有法器,不過她的法器是一面明鏡,大家看到第六頁的圖,圓圓的是一面鏡子,在那個明鏡當中有一個種子字ཧྲཱི༔(舍)作為標記,這個ཧྲཱི༔(舍)字會放出光芒,他所放出來的光芒能夠遣除黑暗,也就是遣除無明的黑暗,把無明譬喻成黑暗的話,透過寶鏡上面ཧྲཱི༔(舍)所發出來的光芒,遣除了眾生無明的黑暗,令眾生能夠如實了悟諸法的究竟真相,他能夠賜予眾生智慧,遣除無明黑暗,增長智慧的佛母,所以也稱為智慧寶庫妙音佛母。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尊佛母

「敬禮紫磨金色母,手持妙蓮相莊嚴,佈施精進息苦行,忍辱禪定所行境」

在此所要頂禮的度母名號為「紫磨金色母」,首先兩句描述的是她的形相,她的身色是紫磨金身,「紫磨金」指的就是純金的顏色,她是純金的顏色一般,如同手中持著蓮花,如同前面一般描述的度母手持蓮花,她手中持著青蓮花這樣子的形相,都是一般所能夠認識到的,她具足非常莊嚴的形相。

接下來講到「佈施精進息苦行,忍辱禪定所行境」,就是指她行持六度般羅密多的功德,首先「行持」她所作所為就是六度般羅密多的廣大菩薩行,她的功德就是行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般羅蜜多。至尊度母她具足行持佈施的功德,具足精進的功德,她能夠修苦行、能夠持戒,然後講到「息」,「息」指的就是智慧的意思,還有她能夠修安忍,同樣的她也具足禪定的功德,她能夠行持如此的六度般羅密多來救度六度有情眾生,我們曉得大乘菩薩他們在五到十地的修身歷程當中,是以六度般羅密多為主要的修行,主要所行持的內容廣稱為菩薩行,他的內容廣泛極其不可思議,而紫磨金色母她就具足了行持六度萬行菩薩行的功德。

接下來要觀想方式,首先觀想方式當中提到了紫磨金色母,她有另外一個稱號
「聖母賜予福德最勝黃色佛母」,因為她能夠賜予眾生福德,賜於眾生殊勝成就,而且她的身相是黃色的,所以稱為「聖母賜予福德殊勝黃色佛母」,我們可以曉得她的身相是黃色的,同樣的她也是安坐在蓮花月輪上面,一面二臂的形相,右手做勝施手印,左手持優婆羅花,這個都是跟前面所描述的都是一樣。

在二十一度母的觀想方式方面都是大同小異的,比方說他們大多是坐在蓮花跟月輪上面,雙腳坐半跏趺座,右手做勝施手印,左手結施救怙印,結施救怙印的手上有拿著一朵優婆羅花,唯一的差別都在於她們身體的顏色,還有優婆羅花上面的法器有所不同,還有所代表的意涵,差別主要是這個三方面。

對於二十一度母的觀想方式,他的異同之處,有所認識的情況之下比較好來整合,或者理解這二十一度母的觀想,再回到剛剛紫磨金色母她的觀想,她左手優婆羅花上面的法器是如意寶珠就是摩尼寶,據說如果具足虔信的人向摩尼寶珠許願的話,則摩尼寶珠能夠滿足他一切的心願,同樣這邊說明的是,如果能夠聚足專一至誠的信心,向紫磨金色母做祈禱的話,那麼行者內心當中的任何的希求跟願望將能夠獲得達成,能夠出現種種的善妙徵兆,這個就是在我們理解她左手所持的摩尼寶的這個法器。

接下來講解第四尊佛母:

「敬禮如來頂髻母,無邊尊勝行持母,無餘彼岸悉已達,佛子盡悉極親炙。」

佛母的名號為「如來頂髻母」也稱為「尊勝佛母」,為什麼稱「頂髻」呢?如來頂髻是從諸佛如來頂髻相所化現出來的,所以稱為「如來頂髻佛母」,她又尊稱為「頂髻尊勝佛母」,尊勝就是大勝的意思,怎麼樣叫做尊勝呢?大勝什麼樣子的對象?大勝無邊三有的過失,所以稱為尊勝佛母,由於他從如來頂髻所化現及大勝三有的過失,所以稱為「如來頂髻無邊尊勝佛母」,那為什麼叫做無邊呢?「無邊」指的是三有的過失、三有的缺點是無邊無際的,「尊勝」是戰勝了無邊無際的過失,「三有」指的是什麼?三有指的就是輪迴,輪迴的過失是無邊無際的,因為輪迴的自信就是貪瞋癡為主的三毒煩惱所促成的痛苦的自信,充滿了一切的缺點所以叫做無邊,而佛母戰勝煩惱自信,戰勝三有輪回超越並遠離了三有輪迴,所以叫做無邊尊勝,這個就是她稱為尊勝佛母的原因。

再來「行持母」指的就是她已經遠離三有輪迴的過失,具足如此的行持事業,所以稱為「行持母」,後面講到的「無餘彼岸悉已達,佛子盡悉極親炙」第三句跟第四句的開頭是要連起來看,「無餘彼岸悉已達」指的是誰呢?就是佛跟佛子。佛子就是菩薩們,他們已經證得了無餘的功德跟到達彼岸的功德,證得了無餘的功德跟到達彼岸的功德是誰呢?是佛陀,然後還有佛子,佛陀跟佛子們,他們都會親近和依止著如來頂髻佛母,也就是不止們這些眾生會依止頂髻尊勝佛母,連同那些無餘證得一切功德和斷證的的功德都證得了,並且達到了究竟的彼岸的佛陀,還有佛陀之子、諸菩薩們,他們也極為的恭敬著依止頂髻尊勝佛母,那「盡悉極親炙」的「親炙」指的就是依止的意思,「無餘」的意思就是無餘證悟了所斷的功德和所證的功德,從這個方面來講叫做「無餘」,這個是指佛陀果位,再來是她完全將一切的蓋障染汙,斷除清淨具足無樂到達彼岸的功德,一切十度的功德她悉皆具足,所以叫做「彼岸悉已達」,這樣子的具足了無餘的功德彼岸悉已達的佛陀和佛子,他們都會恭敬頂髻尊勝佛母。

接下來是觀想方式,如來頂髻尊勝佛母又稱為「無死長壽成就頂髻尊勝母」,她身體的顏色是金色,再來也是在蓮花月輪之上,雙腳坐金剛半跏趺座,一面二臂的形相,右手做勝施手印,左手做施救怙印並且持著優婆羅花,這一點都是一樣的,優婆羅花上面有一個無死長壽寶瓶散發著光芒。

當我們在觀想的時候要注意到,她左手優婆羅花上面是一個長壽寶瓶,這個長壽寶瓶散發著光芒,而且裡面充滿了甘露,這個甘露實際上就是輪迴和涅槃一切萬法的精華,她以甘露的形相總集在寶瓶當中,這個甘露是能夠饒益自他一切有情眾生的,透過充滿輪涅精華的甘露長壽寶瓶,能夠賜予眾生無死長壽的成就,當我們在觀想如來頂髻佛母法門的時候,所要作的這一方面的認識。

今天講解的部分到這邊,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稍微問一下。

問:「禮敬朗秋百月母,普遍圓滿疊輝面,如千星宿俱聚集,燦然閃爍更明耀」, 當中的兩種遍智;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可否再詳細講解。

答:兩種遍智就是「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指的從世俗諦了知相對的層面來講,「如所有智」是從究竟真理的層面來講的,盡所有智的功德是從世間萬象、世間一切道理完全的了知,這個叫做盡所有智的功德,比方說佛陀了知輪迴的所有的狀況,他一切運行的規律和因果法則是怎麼樣運行的,什麼因生什麼果?如何的善因生成了如何的惡果?誰以怎麼樣子的惡因造就了三惡道的惡果,他都能夠一一了知,這樣子的智慧叫做「盡所有智」,這是從世俗諦來講的。如所有智是從勝義諦來講,能夠如實了知萬法的自性,「如實了知萬法自性」就是所謂的如實了知實相,有時候我們稱他為實相,有時叫做空性,有時候叫做大手印,有時候叫做萬法自性,其實都是一樣的,指的就是究竟真理,他能夠完全澈見萬法真理的智慧叫做「如所有智」,而兩者合稱為兩種遍智是佛陀的功德。

問:請問堪布;奮迅母不是有兩種意思,一個是迅速一個是勇猛,那勇猛意思是不是捨棄自己的身體不顧一切的救度眾生,那怕的捨棄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答:是的,他指的就是能夠為了饒益有情眾生的意志力就叫做「勇」,「母」當然就是指女性,所以稱為「勇母」,就像您剛剛所說的,她就是為了能夠饒益有情眾生,可以捨棄自己的身體跟性命也在所不惜的這個意思,那這個是指聖者他們的功德,不要說是捨棄身體跟性命,如果為了其他人要我們分出一點財富,把自己的享受給放下來都會產生我們的不安,可是這些聖者們或者度母,她之所以成為勇母的原因,今天如果要她為了饒益有情眾生而捨棄自己的身體性命,把自己的頭、軀幹、四肢全部都佈施出去,他也心甘情願並不會有任何的不安感,而且是非常有意力的饒益眾生的行持,所以我們稱他為勇毅、勇敢。

問:第四尊佛母「如來頂髻佛母」中提到「無餘」可否再深入解釋。

答:無餘的意思就是「無餘斷證功德」,他是指完整的功德,斷證功德是分為;斷得跟證得,要斷什麼呢?要斷的對象就是蓋障染汙,就是會遮障我們的那個力量叫做蓋障染汙,把給斷掉給滅掉這個就是「斷得」,「證悟功德」就是沒有染汙之後的證悟,沒有染汙自然就證悟,就叫做「證悟功德」,我們就從污染來談和從蓋障來談,通常我們在佛法當中講到要斷障的時候,障或者是垢,他有不的層面,有的時候說要斷除十障,指的就是要斷除十不善業道,十不善業道所生的一切都叫做蓋障或者是染汙,那也是要斷的,或者說有時候說二障,二障指的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他也是遮蔽我們的,所以需要斷掉,連同會造成染汙會造成蓋障結果的推動力量包括;貪欲、瞋心、無知、傲慢,忌妒,其實他是推動著蓋障染汙在運作的力量,這些也都要斷掉,所以不管是十種蓋障染汙、二障還是推動他們的力量,都完全斷掉的這個境界叫做「無餘斷得」,因為一切的蓋障染汙都無餘的被斷除了,所以沒有任何的蓋障染汙被剩下來的,由於沒有任何蓋障染汙,所以就不再有無明,我們現在之所以無明,對事物不清楚,就是因為被蓋障染汙給蓋住了,當所有的蓋障染汙無餘的被斷除了,一點都沒有遺漏都被完全斷除了,那他就沒有東西可以遮住我們,沒有東西可以遮住的時候就叫做「證悟」,所以就叫做證得圓滿,因此這邊無餘就是斷得圓滿跟證得圓滿,什麼叫做證得圓滿呢?就是具足兩種遍智,就是能夠通達世俗諦的一切道理以及勝義諦的一切真理,世俗諦當中他完全清楚世間因果如何運作,按照佛經的譬喻叫做「如觀手中菴摩羅果」一樣,比喻手中假使有一個水晶球,或者自己也掌紋都看得一清二楚,觀世界因果如手中菴摩羅果的譬喻指的就是證悟的功德,那個就是無餘證得。

問:我們在觀想自身是度母或對境的時候,如果只觀想自身或只觀想對境,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答:先來說明一下所謂的自身本尊跟對身本尊的概念,首先你要認識的是這個概念只存在於密宗當中,顯宗也就是所謂的般羅蜜多乘,他不談自身本尊跟對身本尊的這個問題,這完全是密宗的詞彙。一般我們談到自身本尊跟對身本的時候,他會牽涉出另外一種概念,就是所謂的誓言本尊跟智慧本尊,通常誓言本尊指的就是自觀本尊,智慧本尊通常指你對面虛空當中的本尊,而智慧本尊也會從密嚴刹土或者從極樂世界,所迎請而來安住在前方虛空的那個本尊,我們通常給他的名相稱為智慧尊,然後自己觀想成本尊叫做誓言尊,那他的目的是什麼?這就回歸到我們密宗修成就法的目的,不管是自身本尊的修法或對身本尊的修法,他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我們這種凡傭的概念,我們作為凡夫俗子我們的概念,凡傭的概念是一種平庸的概念,為了要解決平庸的概念,所以我們把自己的本性,觀想為本尊的本性,如果你還是保持自己就是凡夫俗子的想法在裡面的話,解決不了你的凡庸概念,所以把自己觀想成為殊勝本尊,在這樣子的情況之下,我們在做課誦也好、修成就法也好,他就會有他的目的,因為他是以這個觀修的方法來解決,我們說斷除好了,斷除你對世間的這種凡庸的概念性,所以用一個殊勝的概念性,就是說殊勝的理解認識到自己就是本尊的自信,用這個方法作為道,來修密宗所談的道跟次第,這樣子的話,對於破除凡庸概念來講,他是非常快、立竿見影的,所以他有他的必要性。

「執著」可以概分為兩類的執著心;一類執著叫做「凡庸執著」,就是凡俗概念的執著心對於煩俗現象的一種執著,另外一類是「對殊勝相的執著」,我們先談「凡庸的執著」就是我們一般對這些事物的執著,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凡庸的執著呢?透過觀想殊勝相,觀想本尊的方式來破除凡庸的執著,可是如果你把觀殊勝相當真,而就落到第二個執著「殊勝相執著」,殊勝相執著和觀修本尊相有關係的,你開始認為說我是本尊,所以我非常的優悅,我很厲害,我與眾不同,這也是一種執著心,這也是要避免的,主要是執著心都是要破除的,所以前面用本尊的清淨的概念來破除反應執著,可是你如果把這個方法本身加以執著了,那也是你要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就不能夠去想說我是本尊,我很厲害,我了不起,我最為殊勝,如果這樣的話你產生了新的貪著、新的執著所以都是要破除的,密法裡面在講這些破除的時候,他會先提到你要先解決凡庸的執著,解決的具體方式就是觀一切的現象為本尊,觀一切的聲音為咒語,觀一切的念頭為法身,透過這個方式來解決凡庸的執著,並且進一步讓正確的認知能夠深化能夠增長,所以我們有所謂的自身本尊的觀想和對身本尊的觀想,他的目的都是要為了破凡庸的執著,那為了要能夠把兩種執著都破除的時候,我們就有修法的一些具體的內涵,並且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並結合雙運的修法,都是為了這些破除執著的最終目的而做的安排。

問:請問觀想本尊可大可小,那我們自己或對境,有規定觀想的大小嗎?

答:這個沒有硬性規定的,當然你如果覺得觀想跟你一樣大,對你來講比較適合那這樣也可以,也就是說他的具體大小沒有一個標準,你觀的太大,當然也可能對你沒什麼好處,如果過大的話,對於你的觀想有障礙的話,反正不是很好的事情,所以他的標準是取一個你覺得比較適中的,稱你的心意的那個大小就可以了,你不要說一定要有什麼樣的標準,沒那種事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你的觀能夠讓你產生信心,你這樣子的觀能讓你觀得清楚就好了,還有一件事情是不關乎大小,而是觀自己為本尊的時候,有一個重點在於你不是只觀我是本尊,包括一切事物都是本尊和淨土,你要同時觀的,不是說只有我是本尊其他都還是凡庸,不是這樣子的,你不能說只是我是阿彌陀佛,應該是其他的都是阿彌陀佛,其他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宮殿,不能夠只有自己是本尊而看待其他其他方式都還是凡庸,那這樣子就不對了。

 

arrow
arrow

    bamaikon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